您好! 请登录 注册
图片展示

摄影将消亡?15位高校教师如是说

作者: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浏览: 发表时间:2018-12-06 00:00:00 来源:新石湾美术馆

2018年10月21日,“群贤毕至——广东省首届高校教师摄影作品邀请展”,于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展出。

作为“群贤毕至”系列展的第二回展,本次展览承继“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将展览的学术性深化,不断总结艺术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的策展理念,共邀请15位广东各大高校的教师作为参展主体,现场展出近120张的照片,以真实的、甚至是超现实的独特视觉形象,再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地理、城市变革……高校摄影教师群体关注的主题往往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广东摄影艺术教育的一些发展脉络和趋势。

当天下午三点,“群贤毕至·共享的摄影术”交流会在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举行,来自广东省内十几所高校的教师“群贤毕至”,围绕摄影发展现状、各大高教摄影教育困惑以及如何发展摄影术等问题进行了积极交流。


一、这是一场怎样的摄影作品展?


蔡忆龙(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摄影创作的实质就是感光成像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体现。摄影技术从1839年达盖尔的银版法被公布出来以后,到今天影像的定格已完全摆脱了感光材料,而是用芯片来记录图像。当今摄影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远超越了最初记录和欣赏对象的功能,而是对取景器后面的选择与表现。“影像”已经成为一种通道,成为我们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外部世界的重要媒介,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一次的摄影作品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各位老师个人内在美学品味和题材偏好影响个体对影像的捕捉并呈现出多样性。与职业艺术家不同,我们希望把对摄影史所思考的问题,放置到现实的语境当中,进而落实到创作上,并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的学术传承。我们通过摄影提出的问题,有强烈的主观态度,也有丰富的社会观照。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外从事个人创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继谦(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我觉得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广东对于全国来说是一个摄影大省,但这些年,我们接触的摄影展览,相比绘画的展览,相对而言还是偏少。现场展出的作品主要有三个类别,有一部分偏纪实,着重去真实地反映当下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的生存状况。有一部分的艺术家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这个方面去着手,为某种特定的光线、构图、造型、质感、色彩这些因素所吸引,诱发出来的一种拍摄的冲动。这种比较追求纯粹的审美因素的表现。另一方面有部分老师偏观念的表达,通过一个长时段的对某一个过程的摄影的记录。也有老师可能就是一个行为艺术的一个记录,把它以一种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后续可按照这个大方向再继续把这个展览往前推进,做得更加专业,更加的学术。


二、当今,摄影“全民化”,动态影像发展迅猛,摄影是否会“消亡”?

李可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业产业系教师):

在当下这个时代,随着摄影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人开始涌入这个领域。大家都在用自己手中的器材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也让大量的视觉信息瞬时涌入,使摄影这个领域变得丰富庞杂起来。面对这样一个摄影“全民化”的潮流,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人不应该“恐惧”,摄影正成为一个全民表达的途径,诚如一条道路并不会因为走的人越多导致其越难走,反而因为人多会使得这条路愈走愈宽广,我相信摄影正是这样的一条道路。

汤佳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

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就是“互动性“,我们的摄影作品也不例外,作品要做到与观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互动,这也是我目前所要追求的。当今摄影的“全民化”以及动态影像对摄影的冲击还是很大的,由于技术的提升以及大环境的改变让摄影变得更加“平民化”,动态影像的出现也让人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读图时代,更加渴望从动态影像中汲取信息,因此摄影与影像的界线变得更加的模糊,未来摄影与动态影像可能会合二为一。


鲁宁(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说到摄影泛化问题,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拍照,还可以自带修图功能,通过各类美图的软件,肥环燕瘦,各有各的美,但实际上它和真正的摄影相比,它是缺少个性的。而摄影师的摄影是一种创造美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审美方式认识世界的这种差异,它实际上创造的是一种差异性的美。现在也可以通过AI技术虚拟明星,卡通电子明星,相比这些生产影像和仿像的制造图像的方式,我们的摄影反而具有了一种原真性,这个好比说摄影有一种微光,在这种手动的艺术的方式当中,这种微光是无法显现的,而恰恰在我们这种越来越数码化机械化这个时代当中,摄影它的原真性反而体现出来了。


彭勇辉(嘉应学院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

摄影是一个很大的学科,记录是它最大的一个功能。但是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记录,那就难了。艺术创作需要扎根,扎根当地本土文化。我觉得无论小视频、动态图像怎样的疯狂,我们的摄影还是有它的独特性。那一瞬间的那种凝固的影像,还是视频所不能代替的。终究视频流行过后,沉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我咔嚓一下的镜头还是能打动人的,但是这个并不是那些手机能出来的。随着技术的提升改变,摄影也会改变,单幅的艺术一个构图,一个光源,一个色彩,一个信息的传达,它还是有它很独特的东西。


三、如今高校的摄影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困惑?


巩冰(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其实在高校里的摄影老师,很多是半路出家,缺乏学术的基础和像国外的成熟行业秩序……所以说高校老师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一个境地,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它既不是先进的,它也可能是落后,它承载的东西就太沉重太多,或许它只能做一个就像梁江老师说的,就需要创造力。其实创造力可能不见得是自己要创造,需要做一个引导或者启发,甚至说是被引导,甚至是被启发这种可能。我说这个有点悲哀,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有时我也很困惑,我们这个高校的摄影教育定位到底是应该往哪走?


陈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以前我们的高校老师,好像还不是在同一个领域方面的一个摄影的教学。比如说有专门从事美术方面的摄影教育,如我是从事新闻方面的摄影教学,另外有些老师可能偏重于纪实方面的摄影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每个老师在各自的领域将各自的摄影优势能够呈现出来。再一个就是大家以各自的摄影的风格,各自摄影的一种表现,能够呈现在你们的镜头上,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


何汉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教师):

摄影的定位跟一般的展览有点不一样。回顾一下新中国建国以来,摄影教学其实是比较短的时间,时间比较长的是鲁美,鲁美大概有30年的历史,然后其他像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包括广美大概也就只有十几年,大概一般的高校就是从00年前后开始有正式的招生,我们这个老师在这个过程里面,包括刚才像巩老师也讲到很多也是半路出家,并不是真正的摄影专业的老师,有很多是转型的,这个是一个先决的条件……


韦泽翰(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主任、副教授):

经常开玩笑说我原来是玩摄影现在是被摄影玩。为什么?因为是原来自己一直喜欢摄影,后来因为学校也要开这个专业开这门课,所以不得不就被推到讲台上……刚刚赵兴老师说得对,摄影是一个阅历,一种积累。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因为我碰到过很多老师退休后,才开始拿相机的。他的照片里面可能存在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如对焦不正确,但是他的照片里面出来很多很感人的东西。


彭勇辉(嘉应学院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

在我们的教学里,其实摄影课是很少的,综合性大学里的教学改革,导致摄影课程不断被压缩,摄影在大学里变成了好像可以有但又不能没有的课程。很多老师都是一专多能,在大学摄影教学里的课程也如蜻蜓点水,都是最基础的东西。


曾雨林(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当下很多专业摄影的学生甚至从业者本身的摄影技艺很不专业、与普通摄众拉不开差距这才是需要担忧的,当今摄影虽然非常便利,但要达到非常专业其实是还是一如既往的难,要求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因而同样是比较小众的。从教学角度看,大量的专业学生中,除了少数确实对摄影非常专一热爱且经过大量专业实践训练的才能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并能纯粹以摄影“安身立命”,其它多数往往要顺势转型从事图像与视觉艺术设计或者其他方面更能胜任的工作,这的确是摄影教学必须面对的客观情况,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坏事情,这应该也是现在摄影教学的目标范围。


四、当今,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专业的摄影术?


梁江(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我觉得这个展览有必要做。摄影这个门类非常重要,但是非常薄弱。摄影本身就是美术的一个重要的门类,它的表达手法看似跟绘画有很大的差别,实际上本质上没有差别,表达的东西是相通的。我们以前做的不够,现在我们要努力把这个门类做上去。所以我想在这方面新石湾美术馆会坚持去做,包括以后我也会鼓动广美,鼓动广东美术界来参与……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是发现美,而是要创造美,这才是艺术家的价值……通过我们的追求和艺术表达,让大家知道泛摄影、泛照相跟真正的艺术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那么我们把这种区别提出来,把这个告知公众,然后才会把这个社会的审美水平,把大家的艺术眼光提高,那么我们的这个事业才会有往前发展的可能,这个就是我们的目标。这个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大家以后共同多做一些活动,共同来出力,在学术上工作探讨,多拿出成果,为广东的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赵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现在摄影已经泛化,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用摄影来关注现实,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这个量和比较长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因为你只有这个时间的累积,才会产生一个你需要的语境,在这个语境里面才有可能使你的这个影像有力量,有这个影响力。如果说摄影泛化了,那么我们的摄影师怎么样彰显我和其他的这个大众摄影不同的这种艺术特质,怎么做出我自己的很独特的这个艺术作品,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问题。摄影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摄影师本身,如知识层面、知识广度、人生阅历、生命体验,怎样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所以"没有摄影这回事,有的只是摄影家而已"。


陈孝悦(深圳技师学院设计学院摄影摄像技术专业教师):

我们作为老师,在摄影创作中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促使我们不断地研究、思索,保持一种不断创作的热情,在影像这个社交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我觉得谁都不能忽视影像的力量,而且影像的表达成为一种不仅仅是摄影师,而且是每个人表达的常态,一种观看方式。


曾雨林(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实践证明,专业摄影仍然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摄影的专业性标准必然也要相应的与时俱进,特别是专业的品质高度、目标指向性以及专业创造性方面要有新高度……


王国维(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创作是件严肃事情。作为一名数字电影摄影师和图片摄影师来说,摄影创作,首先需有严谨、认真和负责态度才能掌握摄影机性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更接近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才能将故事讲得更精彩。

文章推荐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 —12:00  14:00  — 18:00 (17:30后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

     (如遇国家节假日或者重大活动,开放或闭馆另行通知,具体敬请留意“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公众号)

 

 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莱翔路1号

 

 电话和邮箱

       0757-82789340 

       newart@126.com

版权所有: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粤ICP备20046975号      技术支持:佛山微快信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