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注册
图片展示

书法艺术的七个问题(下):“书画相通”的含义

作者:梁江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18 08:56:15 来源:新石湾美术馆

文/梁江


“书画相通”是什么意思?

“书画相通”的说法,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元代赵孟頫题柯九思画竹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又引曰“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说得更为具体化。

这里,不妨先从与“书画相通”相近,而且同样流传广泛的另一个熟语——“书画同源”说起。


西周  《毛公鼎》铭文拓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画同源” 这一说法,可上溯至先秦诸子时期的“河洛图书”之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在叙述画之源流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先是混沌的一元体,后来才有以书传意、以画见形,这是合乎逻辑的。文字有“六书”。按照《周礼》的说法,“六书”乃“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皆苍颉遗法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到“六书”中的“鸟书”,谓“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可见,书画同源,书画同体,很早就是共识。

“六书”是否“苍颉遗法”,已难确考。但《周礼》所说的“六书”,实为汉字的六种条例,而许慎所述“六书”却是王莽时期的六种书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二者是不同的。但《周礼》进一步说,“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这说法却与许慎如出一辙。不过,从文字起源和书体流变的历程讨论书与画的共同性,从艺术发生学、字源学的角度去探讨书画之本源,还只是“书画相通”的含义之一。

让我们再回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来。在其中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张彦远有“气脉通连,隔行不断”“书画用笔同法”的语句。很明显,这里的着重点已落在“笔法”上面。至于笔法的重要性,笔法的精微之处,张彦远在诠释“六法”的一段话中说得很清楚——“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的层次很分明。“立意”是根本,是统辖一切的。由之生发而出的“骨气”“形似”,也即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归根结底是看如何“用笔”,也即用笔的的工力和表现的技艺。张彦远笔锋一转,一句“故工画者多善书”,毫不张扬就把书画用笔同法的关棙之处撷出,明示于世人面前。


中国书法有哪几次艺术高峰?

书法艺术之独立和发展,离不开几个基本前提:一、文字的统一;二、毛笔、纸张等工具材料的完善和普及;三、应用和流行的社会环境。而这几种要素都是在秦一统中国之后才具备的。

我们知道,春秋以前列国文字并不通用,且图册典籍只可保存于官府,知书识文的只是少数人。延至春秋末,私学兴起,孔子办学校“有教无类”,懂文字能书写的人这时才逐渐多起来。先秦时期,文字有甲骨文、商周金文、石鼓文等,但作为艺术的书法则尚未独立。但秦汉时代是汉字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书同文字”。经过对大篆的省改,创造出规范化的小篆。小篆主要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小篆结构匀称,用笔圆转,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后世推之为篆书的典范。到了汉代,通行的字体有三:一、篆书,用于刻石、刻符、重要仪典及官方文书,汉代篆书逐渐由秦代篆书的圆转趋向方正;二、隶书,多见于中级的官方文书、经籍抄写和碑刻等,是汉代通行的主要书体;三、草书,主要是章草,多用于低级的官方文书和一般尺牍草稿,在民间相当流行。今天备受人们推崇的汉代书体,除了隶书,便是汉代简牍上面那些集隶体、章草和楷体于一身的古朴书迹了。


北魏 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汉之前,应当说只是书法艺术萌芽或成长的初期。东汉末年,如蔡邕的《笔论》《九势》等研究书法的著述陆续问世,逐渐形成一门称为“书学”的专学,书法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从东汉末到南北朝,各种书体交相发展走向成熟。留存下来的南朝楷书和北朝众多的碑刻书法,还有写经、简牍和残纸墨迹等,实在丰富多彩。魏晋时期的书体多处于递变过程中,著名书法家有锺繇、皇象、卫瓘、索靖、卫恒等。王羲之、王献之固然为一代书坛巨擘,但他们的光辉依然不能掩盖同时期的王洽、王珣、王荟、庾翼、郗鉴、谢安等人的名声。南朝进一步推广了东晋潇洒流丽的楷书,这时的著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萧衍、陶弘景等人。北朝则有崔浩、郑道昭等名手。北朝碑刻墓志笔法灵动,奇态迭出,显示出一派充盈郁勃的创造活力。继秦汉之后,魏晋书坛出现了明显一变。

唐朝处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书坛也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著的大家。他们并未局执于“二王”书风的藩篱,而能于继承中革故鼎新。初唐书坛的代表者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有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其他尚有薛稷、孙过庭、李邕等,这些都是堪称彪炳千秋的人物。唐代书法以真行草为主体,这是其书坛特征之一。宋代尚帖学,行书兴盛。但庆历( 1 0 4 1—1 0 4 8 )以后苏、黄、米、蔡四大家的出现, 才真正确立了宋代书风。宋朝流行行书,尚意重韵,超越了唐代以楷书为尚、法度森严的局限,这一点比较接近魏晋。


晋 王献之 行书 《中秋帖》(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 米芾《临沂使君帖》(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代时的书坛也有声有色,见诸记述的书家达三百人之众。成就最著的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夔夔三大家,柯九思、冯子振、耶律楚材、虞集、邓文原、杨维桢等一批书家也各有特色。这时的书坛特别强调取资魏晋,轻视近体,斥南宋以还之书为“恶札流饰”。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风,体势俊朗,风格姿媚,在笔墨技巧意绪中突出了文人的精神特征,这与其时文人画盛行的原因是一致的。

明人的主要成就在于草书。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这“吴门三家”为代表的明中期文人书法,突破了“台阁体”书法的束缚。他们以“复古”方式取资魏晋唐宋,继承了以真作草的传统,讲究点画分明,运笔结字有意强调书法自身的天籁之美,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斜正疏密一任自然,由此凸现出一种天真意趣。这三家书法所体现出来的秀雅、冲和的共性,标示的正是这一时期文人书法家的审美理想。清中期之后,宗法北碑的风气渐开。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人以“金石味”为尚的实践,阮元、包世臣力倡碑学的理论,对促进清代书法的均起了重大影响。碑学的兴起,在书法艺术史上确立起一种与帖学迥不相类,以质朴美和“金石味”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型。清代书坛处于一个溢彩流金、名家辈出的时期,郑燮、何绍基、吴熙载、杨沂孙、翁同龢、康有为、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其间翘楚。


(清)邓石如 《曹丕自叙篆书轴 》


从以上简略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书史上几次重要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有时候引人瞩目的是某种代表性的书体,如秦篆、汉隶、魏碑等。有时候突出的是不同的时代风格,两晋、唐、宋、元均在楷书、行书上都大有建树,而时代风格却大不相同。至于元的轻视近体,明的文人草书,清的崇碑贬帖,凸显的则是书风的重大转折。可见,在人们所熟知的几个书法高峰期中,书坛所取得的成就有着各不相同的侧重点。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历代书法遗迹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本文作者梁江,系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  )

文章推荐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 —12:00  14:00  — 18:00 (17:30后停止进场)逢周一闭馆。

     (如遇国家节假日或者重大活动,开放或闭馆另行通知,具体敬请留意“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公众号)

 

 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莱翔路1号

 

 电话和邮箱

       0757-82789340 

       newart@126.com

版权所有: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粤ICP备20046975号      技术支持:佛山微快信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